初秋的傍晚,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的“慈爱堂”内飘满饭菜香。稠乎乎的玉米粥冒着热气,荤素搭配的烩菜,裹着麦香的馒头温热松软,这热腾腾的饭菜,驱散了初秋雨后的丝丝凉气。
60岁的王百泉端着热乎的玉米粥,笑着对身边74岁的张集兴念叨:“应芬这闺女说话算数,我在她这儿已经吃了20年的免费饭……”对于残疾又孤苦的王百泉来说,因为有了杨应芬的照顾,让他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菜,这苦日子才有了甜头。
杨应芬今年56岁,是屠王大骨头饭店的创始人兼负责人,2023年当选为图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副主任。她被中央文明委授予“中国好人”称号,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“中华慈善奖”,还多次获得省、市、县级荣誉。
自1997年起,杨应芬先后许下4个心愿,目前已实现 “拥有一张床和一条棉被”“让老人免费住养老院”“回报图王村”这3个心愿,如今正朝着第4个心愿——带全村人过好日子坚定迈进。
1997年开始开饭店的杨应芬日子过得格外艰难,家里还欠着3万元外债。为了还债,她在两间低矮的小平房里开了家饺子馆。饺子馆生意冷清,她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,但她见不得别人受苦。
当时,每到饭点,邻村的老王就会蹲在路边,等客人走后就捡桌子上的剩饭吃。老王有精神疾病,没有人知道其年龄。在杨应芬的记忆里,自己很小的时候,老王就在周边村流荡,没有家也没有人管。她既心疼老王的处境,又担心影响饭店生意。一天中午,老王又来捡剩饭,杨应芬果断叫住他,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卤面:“叔,今后别吃剩饭了,等客人走了再来,咱俩一起吃饭。”
从这碗卤面开始,杨应芬坚守承诺,每天自己吃什么,老王就吃什么。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动地,一碗卤面,让“助人”的种子在杨应芬心底扎了根。
那时的杨应芬,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。她的父母住的是羊圈,兄弟姐妹都很难,要强的她不愿意给家人添麻烦,每天晚上打烊后,要么蜷缩在饭店的桌子上,要么躺在酒水箱子上睡觉。日子很难,她特别憧憬,在未来的某天,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,盖着一床新棉被,踏踏实实地睡一觉。
时间来到2001年,饺子馆的生意依旧惨淡,杨应芬的爷爷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给孙女出了个主意:“咱家有炖大骨头和卤肉的祖传手艺,饭店卖这个吧。”杨应芬听了爷爷的话,把饺子馆改成了“屠王大骨头”,主打炖大骨头和卤肉。没想到,这一改,生意竟真的火了起来。
饭店生意有了起色,每天来杨应芬这里吃免费饭的老人,也从最初的1个人变成了3个人、4个人。即便再忙再累,杨应芬也从没忘记对老人们的承诺。而她的第一个心愿也很快实现了。
2003年,杨应芬在饭店旁边盖了间2平方米的小房,里面支起一张木板床,床上铺着崭新的褥子和新棉花被。每天饭店关门后,她躺在这张床上,心里踏实又幸福。
2006年冬天,许良镇连张村一名姓吕的老太太冒着大雪,到饭店编竹篦子挣钱。此刻,杨应芬意识到一碗热饭解决不了老人生活困难的根本,只有自己更强大了,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。她拿出200元钱给了老人,并暗下决心:建一家免费的养老院,让孤寡、孤残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。
杨应芬清楚,办养老院不是嘴上说说,得有场地、有资金、有精力,但她从没打退堂鼓,而是一步步朝着目标靠近。2014年,饭店生意稳定,外债也还清了,杨应芬拿出辛苦攒下的5万元钱,在饭店旁边盖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子,取名“慈爱堂”,专门让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免费吃饭。
“慈爱堂”地方不大,但能满足七八位老人吃饭所需。“慈爱堂”免费让老人吃饭的消息很快传开,图王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孤苦老人都来这里吃饭,人数飙升。30多名老人挤在“慈爱堂”里,不安全,也不舒服。杨应芬找人在院子里搭了个大棚,添了5张桌子。她说:“只要老人来,我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坐、没饭吃。”
2017年,杨应芬很想给自己买辆车,但她看到老人们在院子里吃饭的情形,果断拿出计划买车的钱,在饭店北侧找了块地方,又新盖了一座2层小楼,一楼作为老人们的餐厅,二楼住宿,还安置她收留的困境孩子。新的“慈爱堂”投入了30余万元,宽敞明亮,还装了空调,冬暖夏凉。
如今,每天来“慈爱堂”吃饭的老人有40人之多,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。杨应芬的心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,她至今还住在饭店里,没有属于自己的家。“住店里方便,能随时照看老人和孩子,我一个人住哪儿都一样。”她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。
在“慈爱堂”的二楼,两间干净的宿舍里摆着上下铺,一间住女孩,一间住男孩,空调、衣柜一应俱全。从2017年至今,累计有40多个孩子在这里生活,现在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,有的外出工作。目前,17岁的赵培还住在这里。赵培是皂角树村人,在“慈爱堂”生活了10年。他说:“杨妈妈供我上学,这儿就是我的家。”
杨应芬帮助的第一个男孩叫赵波。当时赵波因车祸受伤急需抢救,杨应芬不仅自己出钱帮忙,还特意找到博爱县民政局说明情况。在县民政局的帮助下,赵波转危为安。之后,杨应芬又资助赵波上高中、考大学。如今的赵波,已是某部队的营级干部。
杨应芬对孩子们因材施教,爱学习的她就资助其上学,没考上大学的她会安排到自己的饭店打工,给他们发工资,还教他们手艺,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。
前两年,杨应芬资助的两个女孩从“慈爱堂”出嫁。婚礼是杨应芬操办的,她像嫁女儿一样,准备嫁妆,送女孩们风风光光地出嫁。“我就是她们的娘家人,是她们的底气。她们幸福我才开心。”杨应芬笑着,脸上都是自豪。
当年,杨应芬生孩子没有钱,是一对曾在屠王大骨头饭店吃过饭的夫妻拿出1500元,让她顺利生下了儿子。生完孩子,她没钱买奶粉,其小姨给孩子买了奶粉,还帮忙照顾婴儿。这一年春节,她分到了15公斤爱心大米才过了年……
一桩桩,一件件,大家对杨应芬的好,她都记在心里。她告诉自己,有朝一日,她要回报乡亲,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。
2012年,杨应芬实现了第三个心愿,她主动承担村里每年2万多元的水电费。从2012年至今,她累计替村里交了近30万元的水电费。
2018年,杨应芬当选图王村村委副主任后,着手美丽乡村建设。她出钱给村里的路装了路灯,建文化墙、游园,种绿植花草,让乡亲们的居住环境先美起来。2023年以来,杨应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在博爱县委、县政府的帮助下,牵头为村里修了2座桥、29条路,总面积达 5500平方米。在“空心村”改造中,为了说服在外打工的村民配合,她专门乘车去杭州找村民谈心,一次不行就去两次,直到村民点头同意。最终,村里顺利拆迁了300多间空房,腾出的土地用来修建广场。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,村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。
记者给杨应芬算了笔账:从资助孤寡老人、孤残儿童,到为村里交水电费、架桥修路,再到给敬老院捐赠物品,这些年她累计投入了300多万元。当记者问起她现在最想做什么时,干劲十足的杨应芬笑着说:“让‘屠王大骨头’多挣钱!我有钱了,就能更好地建设图王村,引入好项目,带领村民一起致富。”
时光匆匆,杨应芬从一个想改变贫困生活的村妇,成长为心怀大爱的慈善家、务实担当的村干部。她的每一个心愿都关乎他人、关乎家乡。那些摆满6米长桌的荣誉证书,是对她最好的肯定。
当夕阳西下,图王村渐渐热闹起来:放学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追逐玩耍,老人们从“慈爱堂”里满足地走出来……而杨应芬的故事,仍在图王村的烟火气里继续上演。
初秋的傍晚,博爱县月山镇图王村的“慈爱堂”内飘满饭菜香。稠乎乎的玉米粥冒着热气,荤素搭配的烩菜,裹着麦香的馒头温热松软,这热腾腾的饭菜,驱散了初秋雨后的丝丝凉气。
60岁的王百泉端着热乎的玉米粥,笑着对身边74岁的张集兴念叨:“应芬这闺女说话算数,我在她这儿已经吃了20年的免费饭……”对于残疾又孤苦的王百泉来说,因为有了杨应芬的照顾,让他每天都能吃到热乎饭菜,这苦日子才有了甜头。
杨应芬今年56岁,是屠王大骨头饭店的创始人兼负责人,2023年当选为图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副主任。她被中央文明委授予“中国好人”称号,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“中华慈善奖”,还多次获得省、市、县级荣誉。
自1997年起,杨应芬先后许下4个心愿,目前已实现 “拥有一张床和一条棉被”“让老人免费住养老院”“回报图王村”这3个心愿,如今正朝着第4个心愿——带全村人过好日子坚定迈进。
1997年开始开饭店的杨应芬日子过得格外艰难,家里还欠着3万元外债。为了还债,她在两间低矮的小平房里开了家饺子馆。饺子馆生意冷清,她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,但她见不得别人受苦。
当时,每到饭点,邻村的老王就会蹲在路边,等客人走后就捡桌子上的剩饭吃。老王有精神疾病,没有人知道其年龄。在杨应芬的记忆里,自己很小的时候,老王就在周边村流荡,没有家也没有人管。她既心疼老王的处境,又担心影响饭店生意。一天中午,老王又来捡剩饭,杨应芬果断叫住他,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卤面:“叔,今后别吃剩饭了,等客人走了再来,咱俩一起吃饭。”
从这碗卤面开始,杨应芬坚守承诺,每天自己吃什么,老王就吃什么。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动地,一碗卤面,让“助人”的种子在杨应芬心底扎了根。
那时的杨应芬,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。她的父母住的是羊圈,兄弟姐妹都很难,要强的她不愿意给家人添麻烦,每天晚上打烊后,要么蜷缩在饭店的桌子上,要么躺在酒水箱子上睡觉。日子很难,她特别憧憬,在未来的某天,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,盖着一床新棉被,踏踏实实地睡一觉。
时间来到2001年,饺子馆的生意依旧惨淡,杨应芬的爷爷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给孙女出了个主意:“咱家有炖大骨头和卤肉的祖传手艺,饭店卖这个吧。”杨应芬听了爷爷的话,把饺子馆改成了“屠王大骨头”,主打炖大骨头和卤肉。没想到,这一改,生意竟真的火了起来。
饭店生意有了起色,每天来杨应芬这里吃免费饭的老人,也从最初的1个人变成了3个人、4个人。即便再忙再累,杨应芬也从没忘记对老人们的承诺。而她的第一个心愿也很快实现了。
2003年,杨应芬在饭店旁边盖了间2平方米的小房,里面支起一张木板床,床上铺着崭新的褥子和新棉花被。每天饭店关门后,她躺在这张床上,心里踏实又幸福。
2006年冬天,许良镇连张村一名姓吕的老太太冒着大雪,到饭店编竹篦子挣钱。此刻,杨应芬意识到一碗热饭解决不了老人生活困难的根本,只有自己更强大了,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。她拿出200元钱给了老人,并暗下决心:建一家免费的养老院,让孤寡、孤残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。
杨应芬清楚,办养老院不是嘴上说说,得有场地、有资金、有精力,但她从没打退堂鼓,而是一步步朝着目标靠近。2014年,饭店生意稳定,外债也还清了,杨应芬拿出辛苦攒下的5万元钱,在饭店旁边盖了一间20平方米的小房子,取名“慈爱堂”,专门让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免费吃饭。
“慈爱堂”地方不大,但能满足七八位老人吃饭所需。“慈爱堂”免费让老人吃饭的消息很快传开,图王村以及周边村子的孤苦老人都来这里吃饭,人数飙升。30多名老人挤在“慈爱堂”里,不安全,也不舒服。杨应芬找人在院子里搭了个大棚,添了5张桌子。她说:“只要老人来,我就不能让他们没地方坐、没饭吃。”
2017年,杨应芬很想给自己买辆车,但她看到老人们在院子里吃饭的情形,果断拿出计划买车的钱,在饭店北侧找了块地方,又新盖了一座2层小楼,一楼作为老人们的餐厅,二楼住宿,还安置她收留的困境孩子。新的“慈爱堂”投入了30余万元,宽敞明亮,还装了空调,冬暖夏凉。
如今,每天来“慈爱堂”吃饭的老人有40人之多,都是周边村子的村民。杨应芬的心都在老人和孩子身上,她至今还住在饭店里,没有属于自己的家。“住店里方便,能随时照看老人和孩子,我一个人住哪儿都一样。”她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说。
在“慈爱堂”的二楼,两间干净的宿舍里摆着上下铺,一间住女孩,一间住男孩,空调、衣柜一应俱全。从2017年至今,累计有40多个孩子在这里生活,现在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,有的外出工作。目前,17岁的赵培还住在这里。赵培是皂角树村人,在“慈爱堂”生活了10年。他说:“杨妈妈供我上学,这儿就是我的家。”
杨应芬帮助的第一个男孩叫赵波。当时赵波因车祸受伤急需抢救,杨应芬不仅自己出钱帮忙,还特意找到博爱县民政局说明情况。在县民政局的帮助下,赵波转危为安。之后,杨应芬又资助赵波上高中、考大学。如今的赵波,已是某部队的营级干部。
杨应芬对孩子们因材施教,爱学习的她就资助其上学,没考上大学的她会安排到自己的饭店打工,给他们发工资,还教他们手艺,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。
前两年,杨应芬资助的两个女孩从“慈爱堂”出嫁。婚礼是杨应芬操办的,她像嫁女儿一样,准备嫁妆,送女孩们风风光光地出嫁。“我就是她们的娘家人,是她们的底气。她们幸福我才开心。”杨应芬笑着,脸上都是自豪。
当年,杨应芬生孩子没有钱,是一对曾在屠王大骨头饭店吃过饭的夫妻拿出1500元,让她顺利生下了儿子。生完孩子,她没钱买奶粉,其小姨给孩子买了奶粉,还帮忙照顾婴儿。这一年春节,她分到了15公斤爱心大米才过了年……
一桩桩,一件件,大家对杨应芬的好,她都记在心里。她告诉自己,有朝一日,她要回报乡亲,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。
2012年,杨应芬实现了第三个心愿,她主动承担村里每年2万多元的水电费。从2012年至今,她累计替村里交了近30万元的水电费。
2018年,杨应芬当选图王村村委副主任后,着手美丽乡村建设。她出钱给村里的路装了路灯,建文化墙、游园,种绿植花草,让乡亲们的居住环境先美起来。2023年以来,杨应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在博爱县委、县政府的帮助下,牵头为村里修了2座桥、29条路,总面积达 5500平方米。在“空心村”改造中,为了说服在外打工的村民配合,她专门乘车去杭州找村民谈心,一次不行就去两次,直到村民点头同意。最终,村里顺利拆迁了300多间空房,腾出的土地用来修建广场。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,村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。
记者给杨应芬算了笔账:从资助孤寡老人、孤残儿童,到为村里交水电费、架桥修路,再到给敬老院捐赠物品,这些年她累计投入了300多万元。当记者问起她现在最想做什么时,干劲十足的杨应芬笑着说:“让‘屠王大骨头’多挣钱!我有钱了,就能更好地建设图王村,引入好项目,带领村民一起致富。”
时光匆匆,杨应芬从一个想改变贫困生活的村妇,成长为心怀大爱的慈善家、务实担当的村干部。她的每一个心愿都关乎他人、关乎家乡。那些摆满6米长桌的荣誉证书,是对她最好的肯定。
当夕阳西下,图王村渐渐热闹起来:放学的孩子们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追逐玩耍,老人们从“慈爱堂”里满足地走出来……而杨应芬的故事,仍在图王村的烟火气里继续上演。